本報訊(記者梁丹)在教育評價框架的設計上,我國走在了世界前列、符合世界潮流。近日,在第二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四次學術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表示,與此同時,推動評價體系各部分、各要素協同發力,仍有很
本報訊(記者 梁丹)“在教育評價框架的設計上,我國走在了世界前列、符合世界潮流。”近日,在第二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四次學術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表示,與此同時,推動評價體系各部分、各要素協同發力,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建議,下一步,通過加強對國際先進教育評價體系的比較研究,樹立先進的評價理念,系統部署評價改革落地等,進一步完善彰顯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
張民選表示,從全球范圍來看,對基礎教育的評價,正在從一次性、單向性的評價轉變為持續性、綜合性的監測,“這是一個重大轉向,也是全球性的潮流。評價是一種事后檢查,而監測則強調過程性和多維度,能快速向決策者提供具體的、多維的信息,幫助教育改革不斷地修正偏差”。
“很長時間以來,教師評價是‘對教師的評價’,問責、獎懲特點突出,行政管理色彩濃厚。這帶來最突出的問題是反撥效應或者說回沖效應,也就是評什么干什么,不評就不干。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評價又會進一步走向瑣碎主義,帶來教師群體的競爭內卷和身心疲憊。”張民選表示,當前,全球教育評價正在經歷從“對教師的評價”到“為教師的評價”的轉向,后者突出了評價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牽引作用,更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和傳統測評難以關注到的重要因素,降低管理的剛性。張民選介紹,在國內,“為教師的評價”的內在價值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相關標簽:體育(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