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傳授,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湖南省湘潭市第九批援疆工作隊緊緊扭住“早、活、恒”3個字,扎根吐魯番市高昌區,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
早,在第一次感受世界之時。“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伴著祖木來提古麗·買買提細細的哼唱,1歲的女兒在她懷里甜甜地睡著了。她家墻上,掛著援疆隊送來的中國地圖。
“去年,我的結對親戚陳醫師不僅送來了珍貴禮物,還教我學語言。后來,村上開辦紅色講堂,我在那里學了好幾支歌,《瀏陽河》學得最好。”祖木來提古麗靦腆地說,“去年小寶出生后,上課的老師告訴我,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看到、聽到的都會對將來產生深遠的影響,讓我試著把學的歌唱給小寶聽,沒想到她很喜歡,也許她也被歌曲的旋律感染了。”
早,在第一次踏出院門之時。與湘潭韶山村締結為“黨建友好示范村”的布拉克村,是援疆隊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在這里,工作隊爭取項目資金修建了一條長1.5公里的“紅石榴”路和一條300米的風情街,并提質改造了沿線萬平方米的外墻,在墻上繪制了韶峰、滴水洞、石榴籽等紅色文化圖案。
70歲的艾米都拉·買買提每天傍晚會準時帶著小孫子出來散步,教他辨認墻上的圖畫并和他講背后的故事。“他很喜歡這些畫,每天晚飯后都吵著要來這里看看。有些畫背后的革命故事開始我也不太懂,特地問了援疆隊,也算是我們爺孫倆共同學習吧。”艾米都拉指著畫說。像這樣的院墻壁畫,除了布拉克村,在高昌還有很多。
早,在第一次走進學校之時。援疆隊認準幼兒階段是紅色文化教育的黃金時期,推動湘潭與高昌幼兒園組織幼教工作者師徒結對,架起兩地幼兒教育的紅色橋梁。“借助網絡,我們和結對的幼兒園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既提升了我們幼教水平,又將民族團結之魂深深植入到了每個孩子心田。”西門村幼兒園園長祖麗皮亞·阿布都熱木說。
載體宜活。“四渡赤水戰役中,工農紅軍打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變被動為主動的漂亮仗……”高昌四中的紅色文化園里,八(4)班蘇比努爾·艾克熱木同學的精彩講解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校長阿依古麗·夏依提說,學校在援疆隊的大力支持下,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點滴中。
為推動紅色文化真正入腦入心,援疆隊助力高昌學校創新載體,在原有設施基礎上,適當改造新建了文化墻、文化書屋等,并依托這些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活動,推動紅色教育活起來、深下去。
方式宜活。“針腳要排列整齊均勻、不露底、不重疊……”高昌二中教室內,援疆教師黃曉紅正在教學生用湘繡技藝繡國旗,她一邊指導如何運針,一邊講述國旗故事。從五星紅旗的歷史由來,到江姐獄中繡紅旗的經典片段……一個個感人故事讓學生們仿佛置身于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黃曉紅認為,教育應當形式多樣,根據學生興趣差異化開展。“如經典誦讀、紅色電影展、紅色藝術節等,每一次高聲朗誦、盡情歌唱、駐足觀看,孩子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受到精神上的洗禮。”和黃曉紅一起指導學生的教師努斯來提汗·買合乃買提老師也深有感觸。
以恒的內容陶冶。“中國的土地廣大,縱橫萬數千里……”高昌三小二(3)班教室里,教師馬俊華正領著學生們一起深情誦讀《可愛的中國》。進疆以來,援疆隊和高昌教育局共同制定了《文化潤疆紅色文化進校園工作方案》。
“幼兒園時期,孩子們主要以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用《雞毛信》《小英雄雨來》等通俗易懂的畫本作為他們的課外讀物;到了小學階段,為強化閱讀效果,在課本之外引導他們閱讀《可愛的中國》《中華先烈故事人物匯》等反映革命精神、英烈事跡的書籍;進入中學以后,加入唱歌、觀影等學生喜愛的項目。”援疆隊員、高昌教育局副局長高宇說,“在孩子不同年齡段持續輸送量身定制的內容,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文化潤化作用,是我們一直追求的。”
以恒的制度保障。為實現教育援疆的延續性,讓紅色文化的“泉”持續滋潤高昌廣大中小學生,援疆隊和高昌一道探索如何從制度上保障“恒”。
援疆隊改變傳統送教方式,除了教師教學外,還為結對學校送管理人員、教育理念,轉變學校運作模式;打造高效運轉的“1+1”湘吐同心工作室平臺,實時記錄高昌60所中小學校全覆蓋結對共建活動開展情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深入開展“青藍工程”,將“傳、幫、帶”貫穿工作始終;打造學前、小學、初高中全學段“紅石榴”援疆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感謝援疆隊,送來優質的教育資源,更送來了可復制、可操作的寶貴經驗,我們學校一定會越辦越好!”高昌一中校長艾尼瓦爾·克依木充滿信心地說。
相關標簽:體育(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