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北端,鼓樓與鐘樓矗立相望,“暮鼓晨鐘”報送著“北京時間”。近日,鼓樓經過騰退修繕恢復了歷史原貌,展陳“時間的故事”投入試運營,沉浸式數字展和交互式體驗,生動展現了中軸線沿線古建筑的魅力,詮釋了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此次展覽共1260平方米,展線平方米,“時間建筑”“中國時間”“發現中軸線個主題展廳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廳沿線部數字影片。二層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展約600平方米,展品包括報時更鼓、銅刻漏、碑漏、日晷等古代計時儀器。
遮光簾升起、燈光明暗轉換,循著鐘鼓之聲,沉浸空間漫步,光影下鼓樓時空變幻……沿展線前行,一幕幕時間故事上演。在“北京時間”展廳,鐘鼓樓作為古代司時中心的功能地位顯現。懸浮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虛擬擊鼓撞鐘可以讀懂“暮鼓晨鐘,鼓為號令,鐘為傳聲”的內在聯系。“中國時間”展廳展示了傳統計時方法,通過觸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銅刻漏、碑漏的計時原理和精巧構造,讀懂箭尺、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智慧。“發現中軸線”則直觀而整體地展示了中軸線各遺產點位的位置分布。
沿著69級臺階來到鼓樓二層,25面更鼓映入眼簾。中間為首的大鼓代表1年,24面小鼓則代表24節氣。鐘鼓樓在長達600多年的報時歷史中,始終沿用先擊鼓后撞鐘的模式,“暮鼓晨鐘”由此而來。更鼓群旁側陳列著古代計時儀器展,從日晷、碑漏到銅刻漏等,展現了古人在不斷發明改進中,提升著對時間的認知水平。走出二層大廳,南面為露天長廊,登高眺望,中軸線及附近的白塔、景山等標志性地點盡收眼底。
保留歷史滄桑感和可識別性的同時,體現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最小干預”原則是鼓樓展示工程的一大特色。助力中軸線年鼓樓保護展示工程啟動。新置入的展墻、展項形式簡潔,與古老建筑新舊融合,整個修繕改造過程沒有向文物本體打入一顆釘子,真正做到了完全可逆化。
“暮鼓晨鐘”背后的“時間的故事”,引發的不僅是歷史的記憶、聲音的震動,還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在穿梭時間的同時,古老的中華文明遺產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相關標簽:國內(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