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章節]前段時間,有消息稱印度海軍派出P-8I反潛巡邏機在中印邊境上空執行任務,以至于讓人們很好奇,這種主業用來反潛的海上巡邏機在陸地邊境飛行,到底能發揮什么作用。實際上,這恰恰暴露印度偵察監視體系的短板——缺乏專業化的戰略偵察平臺。而在印度軍隊的空中力量和防空力量中,這種短板還不少,讓印度看上去龐大、繁雜的戰爭機器,很可能在某一點功虧一簣。
據報道,印度海軍的P-8I反潛巡邏機最近前往印度邊境地區飛行。實際上,這可能并非P-8I首次到陸上邊境執行偵察監視任務。據rediff網此前報道,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印度海軍P-8I巡邏機就被派往中印邊境地區執行監視任務。在去年的印巴普爾瓦馬沖突期間,也被用于監視巴基斯坦軍隊的行動。Rediff援引印度軍方的線I是執行監視任務最有力的平臺,無論在海上還是在山地。
中國專家表示,P-8I反潛巡邏機主業是反潛巡邏,也確實具備一定對地偵察監視能力和電子偵察能力。2019年6月,伊朗擊落美國“全球鷹”無人機事件中,附近空域就有一架P-8A巡邏機執行偵察監視任務。該機裝備了紅外光電傳感器以及多用途雷達。尤其是AN/APY-10雷達,這種雷達被稱為“海上、沿海和陸上監視雷達”,可用模式包括氣象、合成孔徑、逆合成孔徑、潛望鏡探測和導航。以逆合成孔徑模式能夠使用多種分辨率在遠距離對地面目標進行探測、成像和分類。但總體來說,其雷達并非專用的對地監視雷達,且體積較小,所以性能不及專用雷達。在美國的裝備體系中,P-8是主要用來對海上目標進行監視的,如果對瀕海陸上目標進行監視,還需要換裝更大型的專業合成孔徑雷達。而對陸地目標進行戰略偵察,大多使用“全球鷹”無人機、E-8戰場監視飛機、U-2偵察機以及RC-135系列和EP-3系列偵察機。印度把P-8I派到陸地邊境上空執行偵察任務,說明其偵察體系仍然存在短板,不得不讓海軍的P-8I客串一下。
戰斗機一直是印度空軍重點發展的機型,在奪取制空權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歷史上,印度是最早裝備三代機的亞洲國家之一。印度空軍現役最先進的戰斗機仍然是蘇-30MKI。該機型是俄羅斯對三代機(俄稱四代機)進行改進的初步嘗試。作為一個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項目,蘇-30MKI的航電、機載武器逐步落伍,很難和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遠程空空導彈的三代半戰斗機對抗,更無法對抗具有隱形能力的四代機。在去年印巴對抗期間,有傳言一架蘇-30MKI遭巴基斯坦F-16戰斗機擊落,盡管目前尚未得到印方證實,但在那次沖突中,印度空軍吃了虧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蘇-30MKI即便是在對付F-16、“梟龍”這種輕型三代機時也沒有表現出優勢。
專家表示,印度引進的“陣風”戰斗機將成為比較現實的威脅,該機雖然交付印度空軍,但是仍在法國進行訓練,近期可能將正式入列。但短期內尚無法形成作戰能力,該機裝備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遠射程的“流星”空空導彈,使用了部分隱形技術(但不知道出口印度的“陣風”是否具有該性能),但仍然屬于三代機范疇?傮w來看,印度空軍戰斗機機隊最大短板在于沒有裝備具有隱形能力的四代機。前段時間印度空軍公布的450架戰斗機采購清單中,只有100架國產的“先進中型戰斗機”算是四代機,但該機目前仍在概念設計階段,裝備部隊遙遙無期。
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空中力量薄弱就用地面防空系統來彌補。然而,印度的防空力量甚至還不如空中力量。目前印度的防空裝備從多國采購,難以形成體系,且尚未裝備遠程地對空導彈系統。除了上世紀60年代水平的蘇制S-75、S-125外,目前印度防空部隊主力仍然是本國研制的“藍天”中程防空系統。這套系統被認為是蘇聯上世紀60年代發展的“立方體”(北約稱“薩姆-6”)的仿制型號。
印度顯然認識到這種防空系統難當大任,于是引進了以色列的“斯派德”中程防空導彈系統。該系統采用地面發射型的“德比”空空導彈和“蟒蛇”-5空空導彈,而且使用了比較先進的相控陣雷達作為火控雷達,但射程較近。另外,“斯派德”防空系統和印度本國的防空體系融合存在問題。在去年的印巴沖突中,“斯派德”曾經干凈利索地擊落一架印度本國的搜救直升機。
此外,印度還正在采購美國“國家先進地空導彈系統”,這種系統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也是一種中程防空導彈系統,使用的導彈主要是地面發射型的AIM-120空空導彈和AIM-9“響尾蛇”導彈,以及“改進型海麻雀”,設計理念和性能與“斯派德”相當。但交付尚需時日。更大的問題是印度如何將來自不同國家的防空裝備融為一體。而在遠程地面防空系統方面,印度目前基本是空白。印度雖然自行研發了“先進防空攔截彈”和可進行中段反導攔截的“大地攔截彈”,且正在采購俄羅斯的S-400遠程防空系統,但上述系統要么沒有服役,要么尚在完善中。而缺少遠程防空系統的防空網,很容易被對方“肢解”。
相關標簽:國際(406)